上海 -- 中國城市環境惡化正在成為不可避免的現實,因此汽車制造商們開始采取行動,設法通過各種輕量化措施來減少排放。用塑料取代較重的金屬部件可減輕車重,是輕量化的重要途徑之一。
在上海車展期間召開的國際汽車輕量化技術聯盟IALTA(中國)創新峰會上,輕量化和綠色技術舉措成為了討論的熱點。這是自去年秋天該聯盟結成以來,近百家本地和合資的汽車制造商、OEM和學術界人士第二次聚首。本次峰會的主辦方是中歐化工制造商協會。
會上,國內外企業介紹了各自的輕量化和綠色技術項目。在有關中國汽車輕量化未來的專題討論中,觀眾們提出的第一個問題就直擊要害。一位參會者問道:"為什么我們還未能突破50公斤大關?"與會者們各自給出了自己的觀點,但問題仍懸而未決。
在會后接受《塑料新聞中國》采訪時,聯盟理事長、蘇威公司汽車業務副總裁Jean-Claude Steinmetz說:"50公斤的問題已經多次被提出,每個人都想回避回答,因為他們不想說自己的車輛不是最先進的。我喜歡這一問題被不斷提及。這是今后十分有趣的發展方向。"
他說:"人們總是在談論復合材料和先進技術,但他們在學會跑之前,應先學會走路,看看我們如何能夠通過用塑料來取代金屬",縮小中國與歐洲在汽車車重比例上存在的差距。
據了解,中國汽車制造商仍依賴較重的金屬部件,而每輛車的塑料用量僅為49.5公斤。相比之下,歐美和日本的汽車的塑料含量為126.7-178.2公斤。
聯盟執行主席、長安汽車工程研究總院副院長曹渡表示,正在采取措施縮小差距,但進展緩慢不是沒有原因的。他說:"這取決于生產發展的水平。中國本土汽車制造行業相對較年輕,使用的材料較傳統。合資企業則有所不同,他們必須通過輕量化來滿足監管要求,已經行動起來了。"
他說:"我們只有一條路來實現這些目標"。他指的是把車重減至一噸以下這一總體目標。"我們在談論的是一個由材料供應商、一級汽車供應商、OEM、各大高校、研發機構和政府共同組成的聯盟。大家團結在一起,所有人的利益都得到平衡。但這需要時間。從全局來看,這是最大的挑戰。"
Steinmetz表示贊同,并補充說,如果該聯盟能夠凝聚力量,就能與政府有效合作,推動實施相關措施,加快輕量化法規的制定。"所以重要的是,要讓政府機構明白我們是在幫助他們解決問題,而不是給他們增添麻煩。如果政府表明支持態度,今后的方向就更加清晰了。"
Steinmetz將歐洲的輕量化進程與中國的現狀做了比較。他回憶說:"在1980和1990年代,那時的歐洲塑料業就像如今的Google。每個人都想率先換用塑料,用其取代某種傳統材料。而在中國,有時候我認為人們對此的熱情不夠。他們總是說我們必須減輕車重,但一旦遇到阻礙...進展就變得非常緩慢了。"
和世界其他地區一樣,平衡消費者愿望和行業標準是一大挑戰,出席峰會的許多業內人士都認為。
轎車在八九十年代的重量約為700公斤,現在則重量翻倍,因為現在的汽車增加了更多的零部件來提升安全性、豪華性和駕駛性能,也增加了更多的功能。電動車笨重的電池大大增加了車重,進一步顯示出了輕量化的必要性。
參加會議的中國塑料加工工業協會工程塑料專委會秘書長陳成良告訴本刊,消費者不愿意掏錢購買采用了輕量化舉措的本土品牌汽車。他說:"如果是知名的國外品牌,價格的上漲將更容易被消費者接受。但國產汽車業的發展經驗不夠,消費者對自主品牌的信心還不夠,所以購車者不愿意為輕量化新技術或產品買單。"
但是,無論消費者愿望和政府措施如何,中國汽車制造商必須實施輕量化以跟上全球標準,這只是時間問題,Steinmetz說道。他告誡說:"如果希望今后對外出口汽車,輕量化是不可避免的。不愿這么做的企業將被淘汰。仍有許多汽車制造商不愿想辦法達到要求,這樣的企業終將消失。"